200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主要事迹(三)
-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05日
吴永兴同志在二十年殡仪服务中,尽职尽责,履行着“让丧户满意、为民政争光”的诺言。1999年8月,东塘发现一具溺死在河中的尸体,已经高度腐烂,蠕虫乱爬,恶臭阵阵。小吴接到任务后,不顾尸体的腐臭,麻利地用塑料袋将尸体严密地包扎好,迅速地运往火葬场及时火化。2003年春天,殡仪馆成立了“非典应急服务小组”,小吴面临危险,挺身而出。在4号炉大修中,小吴起早摸黑,刻苦钻研,终于将火化炉改造这个硬骨头给啃了下来,为单位节省了资金一万余元。在火化炉烟道淹没水下,电机受损,炉不运转,他积极抢险,措施得力,工作及时,恢复了正常。在火化炉炉内故障,炉内温度1000℃,等温度降至50℃左右,他咬牙进了炉瞠,用顽强的毅力和熟练的技术及时排除了故障。一次小吴在整理骨灰时发现了两只变形的金手镯,他主动去询问家属,将物品归还给了家属。在一起车祸中,死者的家属要求将遗体运回当地火化。偷偷将一叠现金送给小吴。他不为金钱所动,将钱归还家属,同时积极帮助家属联系交警部门,办理有关丧葬事宜。有人看中了小吴的电工手艺和为人作风,想让小吴到他们的单位去工作,工资待遇比殡仪馆高一倍,但他都拒绝了。他1989年获得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还先后获得杭州市学雷锋十佳标兵、浙江省奉献奖、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张有珙同志作为一名党员,他能依法执教,思想进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履行教师义务,教书育人并重。他遵纪守法,洁身自好,能模范遵守党纪国法,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学校和有关科室交给的任务。他是非观念强,对违纪现象敢于劝告与制止,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无迟到早退现象。他从不请家长为自己办私事,虚心听取家长意见,改进工作。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他不仅在教学上,认真、严谨,而且非常热爱学生,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相别教学,尤其是对自己联系的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思想上关注,并进行无偿辅导,使学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他从不计较工作的繁忙与个人的得失,在担任两个班级数学课外,还一直担任数学竞赛辅导工作,并获得浙江省联赛一个一等奖,数个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自1997年起他还担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努力,桐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七年来接受校内外学生、家长的咨询(包括书面咨询)500多人次。并多次受邀在兄弟学校及其他单位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报告。他多次被评为系统和学校先进党员、优秀教师,还被评为杭州市第一届优秀心理辅导员,1997年荣获“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郑衍文同志从1991年从县农科所调入汾口林场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1991年至1997年任林区队长期间,始终将林区的防盗,防火作为工作重点,常年累月在林区巡逻,风雨无阻,杜绝或减少森林火灾和盗伐林木案件的发生,在他任林区队长期间未发生一起火灾。1998年,为林场的发展和效益着想,他主动要求调离生产科,带领五名职工承包了林场苗圃,几年来累计向社会提供优质苗木470余万株,其中湿地松容器苗380万株,其它经济林和园林绿化苗木90余万株,苗木销售收入近130余万元,创利润62万元,使林场摆脱了年年亏损的局面。并吸纳了20名林场、社会下岗职工再就业。他在生活上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林场里的几位退休职工几次病倒,他都及时把他们送到县二院就医,并主动留守医院服侍病人,倒洗大小便,毫无怨言。平时主动承担场部及家属宿舍水电维修、房屋翻漏工作。他在技术上老而好学、精益求精。通过摸索山核桃嫁接、湿地松及阔叶树容器育苗等技术,成功地培育了山核桃嫁接苗、湿地松及阔叶树容器苗,为绿化淳安奉献自己的余热。通过自己的努力,1999年起连续五年被评为县林业局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2000年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王征同志始终把“争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工作中,他始终遵循“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名师学”的“三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不懈追求“教师推理不断,学生思维不断”的教学理念,摸索形成了“课堂注重启发兴趣、指导读书;作业注重教师批示、学生自改;练习注重规范、准确、速度与及时讲评;教学全过程注重心理训练和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特色。在教科研上,他先后担任《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等五个省级立项课题的负责人。出版了《创新教育实践研究报告集》,并获得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杭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立项课题《农村重高AB班主任制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获全国一等奖。他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并多次获得奖励,其中《抓住课堂教学改革不放松》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校长》上;《农村重高AB班主任制的实践研究》获全国一等奖。《提高认识、教育当先,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荣获2003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优秀论文二等奖。2003年获建德市十佳优秀人才称号;2004年获建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周曙光同志是一名年青的科技工作者,主要负责企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工作。他刻苦钻研业务,年年有课题,年年有成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注目的科技成果:十六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两项专利已经授权;九项新技术或新产品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其中:“辛癸酸甘油酯”获省优胜新产品三等奖和国家金奖,“草甘膦副产氯甲烷用于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新工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草甘膦合成新技术”等两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氯乙烯氧化法合成三氯乙酰氯新工艺”等获杭州市新产品新技术一等奖。特别是在氯甲烷回收工艺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使企业每年新增效益3000多万元。出色的工作特到了各级的认可,他先后被评为公司劳模、建德市和杭州市的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年荣获“第九届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奖”、“第五届杭州市青年英才”、“杭州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2年获得“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得“第七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一届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奖”一等奖。
叶生华同志一贯拥护、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拥护四项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他在工作中,立足本职,刻苦钻研,以优良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在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管理上作出不平凡的工作。2002年他设计的弹力丝特绉获全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最高奖——金奖。这是历年来国内丝绸行业面料设计中唯一金奖。2002年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近5年,由他设计开发的丝织产品中先后有1只品种获国家行业铜奖、23只品种被国家行业评为春、夏中国流行面料、14只品种获得浙江省优秀四新产品奖、7只品种通过鉴定为浙江省省级新产品;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浙江省丝绸行业中取得良好地位,也使企业的弹力系列丝织品在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他对产品质量、工艺管理、质量检验总是那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始终贯穿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宗旨,按照ISO9002标准制订了丝织品质量管理流程,使企业顺利通过了ISO9002认证。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将每张订单、每块来样及时分析、核算,为企业赢得了客户市场。该同志凭着对事业对工作的热情与毅力,十几年如一日,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最大潜力,并无私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王建沂同志于1987年创办起富通集团,至今富通已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民营百强企业,连续七年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并连续六年成为当地纳税大户第一位。是杭州市“十大突出贡献工业企业”。2000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富通集团,对富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贡献给予高度评价。2004年,王建沂同志本人荣获“中国光彩事业奖章”和“ 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他始终坚持企业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朝着做一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模范建设者的目标前进。并确立了以“促进道德行为、鼓励个人正直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理念。他在带领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热心公益事业,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在扶贫济困、解决就业、安置下岗职工、参与国企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有益尝试,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向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捐助,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捐款助学;在SARS期间,向卫生部门捐款捐物100多万元、市慈善总会捐款60万元,并作为发起人带头捐助和积极动员组织非公企业家捐资富阳市教育基金等。多年来,以扶贫、助学、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累计捐款达1500多万元。
吴兆年同志是富阳市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眼科副主任医师。从医36年来,所施行的数千例眼科手术,成功率100%,主持完成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无缝线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科研成果,得到省、市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成为我市眼科知名专家;对身边的年轻医师,他重视“传、帮、带”工作,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目前科室里的10几名医师都能独挡一面,能够单独完成较高难度的手术。对病人,他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平等相待,他总是以尽量少的费用取得尽量好的治疗效果,其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在富阳地区有口皆碑。他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每年都积极参加并负责市残联组织的白内障筛查和治疗活动,已为数百例白内障患者实行优惠治疗。在参加征兵体检工作的35年中,无一例因眼科方面的原因退兵,在参加招生体检工作的30余年中,工作满意率也达到100%。他是富阳市民心目中的“光明使者”,曾先后被评为华东地区防盲先进个人、浙江省招生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市“八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工作者、杭州市助残十佳好公民、富阳市征兵工作先进个人、富阳市十佳医卫工作者、1997年杭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金晓梅同志长期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因劳累过度引发脑梗塞住进医院,至今尚未康复。精通业务是她胜任工作的本钱。她几乎能把全市以及各乡镇、部门的数据了然于胸,她曾是全省范围内2名参与制作财政总会计软件的专家之一,被誉为“临安财政的一本书”。坚持原则、不谋私利是她的立身之本。她从没利用预算科长的权力为自己谋取一点私利,没有为下岗的丈夫找工作而吭一声。当部门的需要与财力的可能发生矛盾时,她始终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这一原则不动摇,把委屈埋在心里,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不平凡的业绩是她不懈追求的结果。她带领科室人员跑遍了全市39个乡镇拿出了1999年和2002年两轮市乡财政体制调整方案,2002年全市各乡镇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72.8%。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完成了10多个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方案的测算工作,使临安成为杭州市第一个、浙江省首批上报方案并获得批准实施的县(市)。兼任资金科长后,她迅速制定了财政周转金清理工作方案,仅两年时间就清理回收财政周转金3460万元。先后多次被评为临安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临安市级劳动模范。
王春伟同志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长期在企业从事膨润土深度加工和涂料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多年来,他潜心投身科研,科技成果辈出,多次获省、部和市级科技进步奖,最近几年中共开发新产品五十多项,实施技术改造八项。先后荣获石化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杭州市新产品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明专利一项,填补了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的专利空白,点土成金使膨润土产品的价值从每吨200元提升到每吨2万元。他主持开发的BP系列有机膨润土、快干耐黄变聚酯漆2002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同时分获杭州市新产品新技术二等奖与三等奖。纳米有机膨润土、硅树脂涂料分获2003年杭州市新产品新技术二等奖。他在国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全国性会议作演讲报告4次,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聘请为全国涂料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并兼任中国非金属矿物材料工业协会膨润土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2年荣获“杭州市劳动模范”、“浙江省职工技术创新能手”称号,并任临安市第六届政协委员。
沈有祥同志政治上坚定,思想上开拓,工作上泼辣,作风上务实。在他的带领下,将一个曾需上级重点帮扶村改变成为一个心齐风正、富裕稳定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996年他上任时村可用资金还不足190万元,到2003年村社可用资金达到1800多万元,增加了近10倍,集体资产比96年净增3.6倍,股民分红增加了8倍。他注重自身建设,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廉洁自律。他善于团结一班人,先后建立、健全了村社分房、重大事项股民代表讨论、财务由区以上部门审计、社务公开、村社行政人员末位淘汰等一系列社务管理制度,实行社务民主管理。社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街道先进基层党组织。他善于抓经济工作。能结合实际,理清思路,该社通过调整挖潜、“退二进三”抓三产,先后高效率地完成了梁山大酒店、物美超市、华东家具城西市场等8万余平方米的三产,并实行了有效的管理。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的带领下,该社113户居(股)民全部住进别墅式新农居点。他锐意改革,率先成功推行了村级股份制两次改革,得到国务院体政办、中国青年报等的高度关注。他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使村股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提前实现了现代化。2002年获得“杭州市劳模”称号。
胡岳法同志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十多年来,始终把带领群众致富放在首位,目前,凤凰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3年,村民人均收入11260元,集体净资产4000多万元,被杭州市评为“文明村”等诸多荣誉。他率先带领群众发展了村集体经济,于1985年,创办了全省第一家联营加油站;借助地理优势,投入1500多万建立了两个商品市场,发展第三产业;为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率先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凤凰农业园区被命名为杭州市十佳农业现代化园区;率先发展村级股份经济,在2000年3月,成立了萧山第一家由农民组成的联合体企业。至今,农民股份制企业已达三家,总资产上亿元,并吸收78户农户入股,全村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为企业股东。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级零招待等制度;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全村无“五无”现象,近20%的农户被评为“星级文明户”,先后被评为“萧山区安全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同时,他克服年纪大的困难,不断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勤于思考和善于倾听群众意见。一个“工业集团化,村民股民化,环境花园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蓬勃掀起。 2002年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并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党员、浙江省“双带”好党员等荣誉称号。
施雪龙同志多年来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艰苦创业,通过盘活资产,发展村域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把一个负债数十万元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如今,高地村除获得区、镇乡(街道)设置的全部荣誉称号外,还先后被评为省、市级文明村、卫生村和市级模范集体,高地村党支部也曾被评为市级先进党组织。他党性观念、群众观念强,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和扶持村民从事服装生产,建造130多亩服装生产基地。有线电视入户,电网标准化改造,户户安装自来水,全村浦上水泥路面,处处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建立和完善了规范的民主管理机制,建立了关心人凝聚人的工作机制,树立了清正廉洁的良好的村干部形象,在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他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评为全国“三个代表”忠实实践者,还多次被评为余杭市、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2004年被浙江省委组织部评为“为民好书记”。由于他敢创敢干,一心为民,清政廉洁,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雪铁龙”。
周文华同志自199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十分注重加强党支部的建设,以村民拥护为工作出发点,充分调动和激发党员干部干事业、创业绩的热情。他在村里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了村级财务零招待制度,还将村里的各项工作一一上墙公布,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各项工作均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渠道。他号召和带领村民发展菜竹生产,现已建立菜竹基地1300余亩,人均菜竹收入4200余元。他带头办起全村第一家工业企业,带动了村民办厂积极性,已发展企业6家,解决了村里近1/4劳动力就业。他带领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积极办好“民心实事工程”,累计投入100多万元硬化、绿化村里的道路,改造标准化电器线路和广电网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他还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1998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县第十一届党代表,2002年获“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他所在的村党支部被授予县级“五好村党支部”。大庙村菜竹基地先后被授予县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县科技示范基地、杭州市万亩无公害绿色竹笋基地、浙江省绿色无公害基地。去年,大庙村生态建设还被列入杭州市生态村建设计划项目。
田萍萍同志于1989年开始从事养殖蛋鸡,15年来,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和实践,摸索出一条养鸡致富的发展路子,是当地群众公认的勤劳致富的女能人、女强人。2000年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2003年荣获省级“双学双比”女能手荣誉称号。1989年,她刚开始饲养蛋鸡,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等经验,当年亏本2000余元。面对挫折,她没有退缩,而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1998年筹资80余万元,新办了饲料加工厂,年饲养能力达到2万羽,年产值达百万。 2002年,新建了养鸡规模10万羽、占地25亩、投资达400万元的大型养鸡场。到目前为止,投资已达280万元,4000多平方米的养鸡场已基本建成,第一批蛋鸡已经产蛋,到年底饲养量可达8万羽,年产值达550万,利润40余万元,并注册了“田萍萍”商标,申请无公害鸡蛋,搞生态鸡蛋养殖,使产品走向品牌化、国际化。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她并没忘记带动他人致富,她积极帮助70余户养鸡户提供疫病防治,饲料加工等服务。帮助26户困难农户,解决养鸡启动资金30余万元。同时她的养殖场一年安排农村劳动力20余人,年支付职工工资14.4万元。她还积极上交各种税费,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中她总是带头捐款。
蔡小珍是建德市梅城镇庵口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1998年她用1万元从省农科院食品研究所买回雪菜加工配方,创办了建德市第一家蔬菜制品厂。她投入所有积蓄,还借贷资金,购设备、建厂房、印制包装袋,向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了“蔡小珍”商标。在2000年杭州市第二届农展会上,“蔡小珍”牌雪菜获得优质农产品金奖;2001年在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蔡小珍”牌雪菜获得优质农产品银奖;2003年“蔡小珍”牌雪菜,评为杭州市着名商标。短短的5年,年生产雪菜能力从200吨提高到1000吨,固定职工从建厂初的2人增加到11人,产品从单一的雪菜发展到霉干菜、瓶菜等10多个品种。2001年在大同等7个乡镇与450户农户签订了600亩雪菜基地收购合同。他不仅与这些农民签订了雪菜保护价收购合同,还免费提供雪菜种子,聘请专家到雪菜基地举办雪菜种植、培育管理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雪菜种植技术,一切费用由她支付。不少山区贫困农民依靠种雪菜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她还与寿昌镇小刺源村结对扶贫,被建德市委市政府评为“2003年度农村帮扶工作先进企业”。1999年和2004年获全国妇女“双学双比”竞赛女能手,2000年被授予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周杏花同志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在种桑养蚕业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河桥镇农村发家致富的好路子。泥骆村人均耕地1.5亩,山坡山地多,符合农村种、养殖业的发展,她与丈夫一起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先后栽桑4.8亩,近2年又转包人家2.7亩荒芜桑园,通过改造,培育管理,2002、2003年每年养蚕31张,共产蚕茧1.24吨。在她的影响下,全村2003年桑园面积达到942亩,户均2.53亩,养蚕2610张,产茧121.4吨,茧款收入203.9万元,人均2000多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65%以上,该村现被设为杭州市都市农业园区泥骆蚕桑基地,并在筹建成为省级蚕桑基地。在她的典型示范带动下,全镇发展桑园面积达到11252亩,有4712户种桑养蚕,占全镇总农户的80%。2003年饲养蚕种18825张,生产蚕桑836.7吨,蚕茧总产值1406.3万元,使很多农户通过种桑养蚕脱贫致富。她对蚕桑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在泥骆村推行了蚕业产业化经营方向,并推行“订单蚕业”、“方格簇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仅此一项为全镇蚕农增收23.6万元。今春在她的协助下,全村又组织“小蚕共育”4个点,实行规范化养蚕,平均张种产茧49.5公斤,比一般户张产茧高出1.5公斤,取得省工、省料、节开支、增效益的成绩。1997年被评为杭州市“十佳”农民,并获得“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