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全国劳模主要事迹
-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0日
葛建勋,男,1928年出生,浙江湖州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51年在浙江省丝绸公司当保管员,后任杭州闲林埠钢铁厂车间副主任、杭州油毡厂副厂长。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在1959年初为提高白云石炉衬的直筒形转炉炉龄,增加钢产量,降低成本,进行努力探索。他第一步改进熔烧白云石配料比例由4∶4∶2改为5∶3∶2,炉龄由10炉提高到20炉左右。第二步把直筒形转炉的进风管改进为马蹄形进风管、风眼由3只改为5只,并增加风眼长度。改进后内炉龄由平均25炉提高到80炉,最高达138炉,从而提高钢产量50%以上。
李火根,男,1934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1952年参加工作,临安化肥厂厂长。1958年被评为浙江省模范共产党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在担任重晶石矿副矿长及化肥厂厂长期间,依靠群众,身体力行,抓多种经营,以矿厂养化肥厂,打开产品销路;他亲自打炮眼,工效高;他采用小型扩大炮,创高效纪录。他打炮眼创4小时打进4.5尺,一炮放下400吨重晶石的纪录。他采用菱镁石、氟石、焦炭末试制钾肥获得成功。1958年“大炼钢铁”时,李火根刻苦钻研,带领工人上山找到耐火石来建炉炼铁,并千方百计自烧耐火砖,由于不断改进操作技术和配方比,使耐火砖的耐火度由1300℃提高到1700℃。李火根千方百计试验新产品,成功试制出氮化钾肥、云母制钾肥、高级农药、氟化钡、石硫合剂、氢氟酸这6种化肥,钾肥残渣制水泥也获得成功。李火根不断奋发图强,带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如钾肥溶分层法、氮化钾气体回收、水泥煤、利用坡度建反射烟囱等获得成功。为了进一步提高钾肥质量,他从参加全国“群英会”回来后,召开三次科学研究会,并亲自带领取经队到各处去取经,钾肥质量大跨一步。全厂技术革新搞得轰轰烈烈,至1960年2月已实现革新14项有144件,节约124个劳动力,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由原来的33.3%提高到67.6%。
陈大介,男,1926年出生,浙江奉化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56年参加工作,曾任杭州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工程师、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厂长,工程师职称。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对铸造技术比较熟悉,对铸造方面的关键技术质量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并能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方法。1953—1958年,他刻苦钻研、不怕困难、破除迷信,先后组织试验、革新成功矽土镁球墨铸铁、一模多铸、改矽铝合金、改装化铁炉等17项成果,特别是白口铁变紫口铁工艺,当时在全国是首创,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1980年出任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厂长后,他研究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重型汽车柴油机的水平,结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研制新一代具有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际水平的柴油机的思路。通过组织科技人员调查研究,在对国外样机做试验分析基础上,作出了以6120柴油机为框架,移植国外先进技术,自行设计开发X6130柴油机的重大决策。经过三轮样机试制、考核、改进,于1984年正式通过国家鉴定,1985年组织小批量生产投放市场。X6130柴油机的研制成功,对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李裕银,男,1925年出生,浙江瑞安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52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制氧机厂当钻工,后任副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1958、1978、1979年3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从1953年7月开始,连续72个月,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改进工模具84项,超额3300余工时。1960年,杭州制氧机厂制造大型制氧机,李裕银自制一台土洋结合的长行程油压机来提高工效,减轻了劳动强度,解决了当时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困难。1964年,杭州制氧机厂的制氧机越造越大,而厂里只有一台外国生产的大型磨缸机,当时,进口有困难,国内也没有制造大型磨缸机的工厂。李裕银就利用报废的组合镗床进行改造,只搞了8个月的时间,设备改造成功,节约人民币15万元,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困难。1968年,杭州制氧机厂自己制造1200吨水压机,由李裕银担任大型水泵的设计、工艺工作。他以报废机身的改装为基础,并设计其他零部件,对8只活塞距速进行改造后,水泵流量大、压力高,自1970年改造成功一直使用到现在,运行情况良好,节约资金8万元。1973年,李裕银参与研究将钻床上的夹具改装成两用攻丝和钻孔,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工效。这一新技术后由全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表演,在全省推广,并被第一机械工业部情报所编入1975年3月《先进刀具选编》第二辑。
易会钗,男,1923年出生,浙江平阳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退伍后回富阳县,曾在县供销社、食锅厂、第二钢铁厂、通用机械厂、县城工部、县经委工作。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1958年在“大炼钢铁”时,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苦干加实干,建造土高炉。为了解决炼铁中的技术难题,他经常几天几夜不休息,体重一下子减轻了近9公斤。他经常教育其他干部说:“要发动群众,必须自己带头。”经过74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炼出了富阳历史上第一炉铁。为满足钢铁生产需要,易会钗坚持自力更生、因陋就简、依靠群众、勤俭办厂,仅用了17天时间和260元资金,就建起了翻砂车间,为国家节约资金36700元。易会钗在荣誉面前从不骄傲自满,工作一贯兢兢业业,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盛建中,男,1920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程度。1951年参加工作,曾在桐庐火柴梗片厂、桐庐县机械厂工作,后任桐庐县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工程师职称。1951、1954、1955、1958、1978、1979年6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新中国成立初期,盛建中本是一家火柴梗片厂的电机工人。梗片厂改为地方国营以后,党组织号召职工们克服困难搞好生产。当时厂里缺少生产火柴梗片用的三角刀,眼看就要停产了,工人们都很着急。在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上,他提出了自制三角刀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党支部的支持。在领导的支持和其他工友的帮助下,经过3个月、40多次的改进,三角刀终于研制成了,质量达到当时先进水平。盛建中长期在企业里担任厂长并从事技术工作,有多项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项目。1959年1—9月,他研制出了水泥球磨机、小钢磨、15米的机床、中型打浆机、压纸机、砂石车等20余种新产品。盛建中工作上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并能依靠群众搞好生产。1954年,他利用废筒子车制造磨三角刀的机器获得成功,提高生产效率一倍。
王阿庆,男,1902年出生,浙江鄞县人,中共党员。1950年在杭州电气公司当装表工,后在杭州供电局当装表工。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三查三勤”(即:查工作方向是否明确、查工具好不好用、查工作步骤,严格按操作票和工作项目的先后顺序进行工作并勤复查、勤联系、勤查劳保用品)的工作方法,保证了生产的质量好、安全可靠,连续多年未发生一起操作事故和质量事故。王阿庆工作上兢兢业业,年年做到了出满勤。王阿庆爱厂如家,努力为国家节约资金,哪怕半尺铜丝、一个钉子也不肯丢掉,干完活总要把废料收拾起来交到库房才满意,对生产中所用工具都备加爱护。
孙炳麟,男,1927年出生,河北武清人,中共党员。1950年在吉林丰满水电局当技术员,后任新安江水电局第二工区施工科科长、新安江水电厂副总工程师。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深入现场解决水电站工程建设中各项生产技术上的关键问题。1959年4月沉放导流底孔闸门时,他根据施工实际情况,提出先沉放10号坝段导流底孔闸门的建议,虽改变了原定计划,但保证了工程进度。在洪水冲垮二期围堰上游横向段时,他又提议采用木板挡墙支撑的处理措施,节约了大笔资金。为解决大坝3号断层防渗井基础质量问题,他和老工人一起商量,确定灌浆的水灰比例,改变灌浆管的埋设位置,回填质量优良,获得苏联专家和职工们的好评。他多次建议挖掘3号集水井内的废弃物,局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组织力量挖出土箕、箩筐、坑木和废渣,消除了新安江水电站大坝的一大隐患。
方洪喜,男,1917年出生,浙江临安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程度。1955年参加工作,曾任昌化潜阳酒厂(即后来的临安县於潜酒厂)车间主任、副厂长。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1955年进入於潜酒厂,工作一贯积极负责,带头苦干实干,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把生产搞好。他在酿酒过程中大胆创新,将酿制温度从36℃提高到38℃,使粟米出酒率提高10%,最高达69.33%,糠饼出酒率提高17%,最高达28.24%,创全省最高纪录;他成功试制玉米秆酿酒,还试制成洋桃酒、山楂酒、桑果酒等新品种;他爱厂如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连续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1958年5月,厂领导提出白酒率一定要再提高的要求。方洪喜与全组同事共同刻苦钻研,解放思想,将酿制温度由原来的36℃提高到38℃至40℃,终于摸索出提高出酒率的方法,使出酒率大大提高。粟谷的出酒率从原来的47%提高到57%,最高达到69%至73%;糠饼出酒率从原来的6%提高到23%,最高达28.24%,创造了全省最高纪录,打破了“老师傅传下来的操作方法不可改变”的传统观念,从而推动了全厂出酒率的迅速提高。1958年,他带领郭志根等一起开展技术革新,研究改进了封闭式水车,结束了挑水的历史,提高工效10倍,实现了用水自来化。
朱蚕毛,女,1936年出生,浙江余杭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程度。1949年进杭州鸿丰丝厂工作,1959年随工厂合并进入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工作。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因家境贫困,11岁就在丝厂做童工,受尽压迫和剥削,多次遭受资本家、工头的拳打脚踢和开水泡等迫害,身上伤痕累累。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做了主人的朱蚕毛常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像个主人样子。要搞好生产,就得勤勤恳恳地劳动,不能随便缺勤。”因此,她一直坚持做到小病不请假,不因家事影响生产。在缫制质量差的茧子时,也不因可能会减少收入而请假。当时,虽然她年龄不大,但已有10多年的工龄,请病假不用扣工资,而缫差茧产量会减少,只能拿到90%的工资。但朱蚕毛宁愿少拿工资,仍坚持上班缫差茧,出好丝。朱蚕毛自1949年5月进杭州鸿丰丝厂后,至1959年10月的10多年时间中,坚持全勤3158天。按有关部门统计的缫丝工人全年平均出勤85%,一年306个工作日,每人每天缫3A级生丝34两计算,她实际上为国家多增产生丝503公斤,被人们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陈夏影,女,1938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程度。1948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永明棉织厂、杭州市第一织布厂当挡车工。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在工作上一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在生产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一位能适应各种条件的多面手挡车工;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克服家务牵累,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在群众关系上,待人和蔼,为人忠诚,把方便让给别人,自己却挑重担,深受群众好评。由于她表现突出,曾多次被评为厂、局先进生产(工作)者。陈夏影严格要求自己,自1956年从事挡车工以来,全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计划。为了帮助其他人共同进步,她主动把好的织机让给别人,把先进操作技术传授给别人,使全厂55台棉贡呢织机产量大大提高,平均台时产量由1.316米提高到1.819米。不仅自己完成了生产计划,也带领全车间生产工人一起完成了生产任务。
沈金福,男,1925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45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第二丝织厂、杭州天成丝织厂当帮机工、挡车工,后任车间主任。1955、1958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丝织工人,受尽了旧社会的剥削、压迫之苦,倍加珍惜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当家做主所享受的幸福生活。从1953年起,他负责织造丝绸被面。他开的虽然是单摇干装置、平提花龙头旧织机,但由于他精心保养,织机运转正常,停台少,产量高,做到年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1958年,沈金福决心在自己使用的旧织机上挖潜增产,将车速从原来的106梭/分提高到128梭/分。同时又通过对织机的某些零部件的改进,使织造被面的台时产量从原来的0.57米提高到0.61米,产品正品率达到100%。沈金福重视产品质量,坚持每天提早半小时上班,主动了解上一班的生产情况,严格执行班前“三查”(一查纡子大小,做到主动换梭;二查筘后经面,清除毛丝、糙块;三查绸面,防止漏掉病疵)。因此,他的产品质量在该厂一直名列前茅。
沈美珍,女,1940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1958年参加工作,曾在萧山棉纺厂(即后来的杭州第二棉纺织厂)当挡车工,后任杭州市妇联副主席、杭州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杭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于1958年进萧山棉织厂当细纱挡车学徒工,进厂4个月后就成为独立操作看管800枚细纱锭子的挡车工(一般学徒工看管400—600枚),全面操作评分达97.分,每分钟最高接头为20只,产品质量居前列,均达到熟练老工人的水平。1959年6月,沈美珍参加浙江省纺织系统操作比巧大会,成绩优秀,被授予浙江省新工人操作能手,此后一直保持先进水平。从1964年8月起她脱产当干部。
俞凤英,女,1935年出生,浙江嵊县人,中共党员,大专。1948年参加工作,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工人。1954、195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当年看管着有几十年历史的老机器,断头多、活难做,但她仍能看到800—1000锭。她在操作时,每次巡回总能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机动灵活地处理大中小纱的断头。她工作不慌不忙,善于在活难做的情况下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因此经常保持很低的皮辊花率,曾在全省棉纺织厂操作比巧大会上被评为全省操作能手。在1958年“四高”运动中,她掌握了空锭、皮圈、锭带、皮辊等一般修机技术,成为一个“多面手”。在她的带动下,小组其他成员也都学会了修机,个个成为“多面手”。她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也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同志,从而成为当时杭州市纺织工业的标兵。1951年,杭州棉纺织厂全面推广郝建秀操作法。此事对俞凤英有很大的影响,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学会郝建秀操作法来提高生产一天、两天……经过反复的实践、改正,她终于掌握了全部先进操作法。从此,她的皮辊花逐渐从每天22两减少到20两、17两,看锭能力提高了一倍。
高德明,男,1934年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49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六一针织厂当工人、协理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改进出口夹克衫的上袋操作,使日产量由9打提高到19打,保证了出口任务的完成。他与别人一起研究成功了中衫大襟操作连续化和拉链镶边自动化两项技术革新,使工效提高1—2倍。他推广了5项新的操作法,使工作效率提高50%甚至一倍以上。在1959年第一季度做汗衫、背心时,高德明感到用反手操作既“别扭”又费时,于是就大胆地做了顺手操作的试验。试了几天后,产量果然比原来提高40%左右。于是,厂里逐步推广了这个操作法。高德明和工人卜万海共同研究改进了球裤缝纫操作,将球裤门襟大小连牢,由原来翻4次改为2次,生产效率提高了40%。改进后的操作方法在小组里普遍推广,日产量由80打迅速上升到120打。
马祖根,男,1909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50年在杭州吴德康纹制厂当工人,曾在杭州胜利丝织厂当设计员,后任杭州丝织试样厂副厂长。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个在旧社会为资本家打工多年的工人,翻身做了企业的主人,主人翁的责任感激励着他开展创造性的劳动。特别是上级对丝织工业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研究机构,给研究人员提供充足的物力和时间,使他深受感动。同时上级还给设计人员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大搞尖端品种,争取赶上国际水平。1956年马祖根被调到杭州胜利丝织厂专门从事研究和设计工作。他先后成功设计102种新品种;1958年,他设计了54种绸缎新品种,选用率达47.74%;1959年上半年设计了25种新品种,完成设计指标108.7%,选用率达57.14%。由他设计的新品种“东风绸”,是一种把印花、织花、挖花三种工艺巧妙运用在一起的绸缎,迷人的色彩,精巧的图案,堪称极品。样品一出口,就得到了前苏联等国家的极大欢迎,国际市场认为这是超过法国王牌印经塔夫绸的高级产品,同时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也被誉为“富有高度艺术性的第一流的丝织品”。
缪雪华,女,1932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48年在杭州时化袜厂当学徒工,1956年在杭州袜厂当织袜工。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1948年在杭州时化袜厂当学徒工,1956年到杭州袜厂当织袜工。她积极钻研操作技术,一贯优质高产,超额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她总是利用一切空当,放弃休息时间,修补病疵袜子。1958年完成全年计划的123%,质量100%合格,比计划多节约袜针142%。
徐祖兴, 男,1931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43年参加工作,杭州张小泉剪刀厂门市部经理。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自参加合作社后,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工作,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坚持走合作化道路,热爱集体,服从组织分配。在生产上,徐祖兴刻苦钻研技术,成为厂里的技术尖子,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先进水平,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产品质量几乎全部达到出口标准。在原材料已发生变化、全厂生产质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他所领导的炉灶仍能出色完成生产任务。他克服伤病坚持生产。一次,他的脚被红铁烫了一个大洞,经包扎后他仍坚持在生产岗位上继续工作。徐祖兴平时注意节约,经常在废煤中拣煤块,收集旧料打剪刀,还热情帮助同事提高技术水平。他与群众相处融洽,曾多次被评为模范社员和先进生产者。
宋长法,男,1933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53年参加工作,曾在桐庐县邮电局当投递员,后任投递组组长。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于1953年起在桐庐县邮电局当乡村投递员,在山村投递邮件,经常要跨越16道大小溪流、攀登3794级石阶,日行程达30公里。宋长法工作上一贯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对投递工作,他严格按照“二了解、三看、二检查、一问”(了解本投递段同名同姓的人,了解机构和人员变动情况;看地址、姓名一眼到底,看特邮名章是否相符,看邮资有否贴足;排妥后检查一遍,出手时检查一遍;有怀疑的信件勤问)的先进操作方法,大大消灭了投递差错,保证了质量。1953年11月—1959年8月,他共投递信件、报刊91万余件未发生一件差错,未缺勤一天。他还总结出消灭“死信”的8条经验,仅1959年1—8月就使140封“死信”复活。他从不托人捎带信件,如遇收信人不在,他会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地上门投递,非得亲手投交到收件人不可。有时遇到老年人不识字,他总是为他们代读代写,不厌其烦。在技术革新活动中,宋长法和同事们一起连续奋战13天,成功革新了捆信机和扎袋机。在邮件分发传递工作中,研制建成了13条自动传输线,大大减轻了邮政职工的劳动强度。
张全土,男,1924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程度。1944年参加工作,曾在余杭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当搬运装卸工,后任党支部书记。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在运输公司当搬运装卸工人期间,带头建造带斜坡的码头,使车子能直接开到船上装卸矿石,从而使矿石装船由原来每人一天完成5吨提高到13吨,提高工效160%。他改进无结缝包法,使缝包的最后一个结亦成为无结,比国家粮食部推广的活口缝包法提高功效48.22%。他还创制了粮食淌板,使原来矿石装船每人一天平均完成7吨提高到20吨,白泥装船由原来一天完成50吨提高到230吨,提高工效2倍左右。工作中,张全土坚持苦干加实干,经常义务加班劳动。1958年8月,他与修车工人将一台3吨葫芦机改装为码头升降机,经数十次反复试制成功,使装卸货物强度大为减轻,工效大大提高。
蔡茂福,男,1916年出生,上海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杭州水泥厂副厂长,工程师职称。1954年被评为浙江省工业劳动模范。1954、1958、1978、1979年4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在生产中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千方百计延长窑龄,提高水泥质量、和产量,节约用煤,降低成本,对厂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起了极大的作用。他一心为生产,以集体利益为重,埋头苦干,深受全厂职工的好评。1953年,蔡茂福到外地参观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快速烧窑法”,当时因为自己不会计算机器的传动能力,因此不敢试验。党组织指示他要依靠群众,他就找厂里的工程师一起研究,终于解决了计算问题。他还采取了“勤看火、勤掌握炉温、勤检查;车速稳、煤粉稳、闸门稳”的操作方法,使大窑日产量从18吨提高到25吨。后来,蔡茂福又看到技术书刊上登过“三大一快”(大风、大煤、大料、窑身转动快)操作法,便进行试验推广,使煤耗降低了17%,熟料产量提高了16%。
王美云,女,1934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54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环湖旅馆当服务员,后任杭州湖滨饭店经理。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1954年到杭州环湖旅馆当服务员,1955年担任旅馆“三八”小组组长。她以惊人的毅力,样样工作带头干,起早摸黑,1955—1959年为企业多贡献7300个工作时。她热忱为旅客服务,数年来没有受过旅客的任何批评。1959年8月17日—9月2日,半个月时间里收到旅客各种表扬信件250余件。她在工作中倡导的为旅客洗衣、缝纽扣、管小孩、送病人上医院就诊、介绍杭州风景、设立旅游指南、公布车船时刻表、为旅客擦皮鞋等10余项无偿便民措施,受到广大旅客的赞赏,被誉为“旅客的知心人”。王美云不仅工作十分出色,而且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她丈夫是交通民警,工作繁忙,无法顾及家庭,家中的大小琐事及养护孩子的重担都落在她的肩上,但是她能正确地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徐璐瑛,女,1928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1950年参加工作,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市支行江干办事处当营业员,后任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市上仓桥办事处股长。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热心为群众服务,做到“一笑、二问、三介绍、四勤、五心、六满足”,并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服务;争取公债转存定期在2000元以上,储蓄额增加89400元,占办事处储蓄总额的35.7%。通过她的宣传,储蓄存款额月月增加,有一年,1—9月共增加89400元,占整个办事处的35.7%。
魏关兴,男,1919年出生,浙江萧山人,高小文化程度。1950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市第二碾米厂、杭州市粮油贸易公司当保管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在党的教育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他在粮食保管战线工作几十年,工作认真负责、忘我劳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共发明创造了脚踏输送机、脚踏升降风车筛、粮食堆桩机、输送两用机、除杂机、进出口双门捕鼠器材等6种器具,实现了粮食保管机械化,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益。他所保管的240万公斤粮食均达到“四无”标准,为储粮作出了贡献。
浏览次数:7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