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1956年全国劳模主要事迹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0日
  何德法,男,1932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51年参加工作,杭州通用机器厂(后改为杭州制氧机厂)钳工。1956年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在生产中不断刻苦钻研技术,发挥个人创造性,完成技术革新11项,显着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55年,何德法在杭州制氧机厂一机车间当钳工时,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提前3个月零7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1955年,何德法做0567产品钣牙时,手动改机动,原来每天定额8小时做200块,通过两次技术改进后,产量提高到8小时做600块,既解决了车间重大技术关键问题,又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9个月下来共改进6种工模具和操作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1953年至1955年,何德法超额完成1196小时的工作量。在做079产品和接线头时,定额为15分钟做一只,而何德法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将时间缩短到5分钟做一只,提高效率两倍。在做中耕机上的拉杆臂零件时,何德法改进操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50%。何德法改进台钻、立钻钻孔等分盘,钻圆周孔的工件不必画线,使用方便,提高生产效率1—2倍。他还利用废旧皮带立钻改进自动攻丝机,提高生产效率1—2倍。
 
  孙竟成,男,1932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中专。1946年参加工作,曾任杭州通用机器厂工段长、杭州制氧机厂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师职称。1954年被评为浙江省工业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生产者、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全年有11个月达到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试制新产品中未出过废品;针对生产的关键环节,改进工具与操作法共6次;积极学习与推广“内外拉车操作法”的先进经验,由原来一件活需拉车7次减少到4次,对保证全厂试制新产品任务的完成起到了积极作用。1954年,孙竟成对三牙轮石油钻头的牙轮轴磨削方法进行了改进。原来的湿磨削生产效率低,每天磨削产量只有8只,改为干磨削后产量增加到每天31只,提高生产效率290%。针对057油压千斤顶油缸加工难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他改进了切削内孔刀具的加工方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一倍,攻克了关键性的加工技术难关。1956年,孙竟成改变阀门中的手轮(10毫米×10毫米以下)方形孔铡床加工方法,改用10毫米方形压刀加工方孔,提高生产效率28倍。为解决手轮(22毫米×22毫米以下)方形孔的加工问题,他将一台报废车床改为拉床,使加工方形孔内孔的生产效率提高两倍半。1974年,孙竟成研制成功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在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孙竟成改进三牙轮石油钻头的牙轮轴磨削方法,提高效率290%;革新阀门手轮方形孔铡床加工方法,提高效率28倍。
 
  李华监,男,1919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杭州铁工厂(后改为杭州机床厂)铸工。1954、195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在1955年完成生产任务105%;打破工作定额,铝皮带盘由日产12只增加到42只,提高工效3.1倍;推广“一模多铸法”先进经验,使废品率全年保持在1%以下(行政定额为7.5%);积极学习与推广苏联的先进经验,使生产蒸发锅的任务超额完成62.5%,并保证了产品质量;全年安全生产未发生过人身与机械事故;团结群众,积极改进工具以压缩工时,如“卡板”、“落泥心三脚压架”、“浇冒口”等,压缩工时一半以上,并节约燃料、红砂泥、工时费用1200元。李华监不仅在工作上表现出色,而且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志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他积极学习政治、文化和技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寿汉伟,男,1922年出生,浙江诸暨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化学工业社当化验师,后任杭州扬伦造纸厂副总工程师、浙江省造纸研究所总工程师。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1953年任浙江省工业厅助理研究员时,苏联造纸专家来到浙江,在参观了皮蜡纸厂,看了皮纸后赞赏地说:“有这样好的长纤维,真是纸中的‘王牌’。要是能把这种文化用纸应用到工业当中,把这种手工造纸推向机械化生产,那该又有多好呢!”事实上,当时我国重工业迅速发展,也不断要求皮纸工业能改进与提高生产水平,为重工业建设服务。这种责任感和荣誉感,推动着寿汉伟向这门科学展开了创造性的探求。同年,寿汉伟来到衢州皮纸厂,他仔细地观察、研究皮蜡纸生产的各个工序和操作流程。他看到抄纸工双手捧着抄纸帘,摇来晃去地震动着纸浆,一直等把纸浆摇匀,使纸里的纤维有直有横地交错起来,再经过烘干,才做出一张张的皮纸。但是这样制作出来的皮纸纤维长,在一般造纸机的“铜网”上很难使它有顺序地交错起来,所以,皮纸工业还要用手工来操作。1954年10月14日,寿汉伟提出了引皮纸为工业用纸,手工抄纸为机械化造纸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工业厅、处领导和造纸组成员们的高度重视。不久,又传到了北京,轻工业部造纸管理局为此特地召开了一个专业座谈会,大家认为这个建议是有理论根据的,并且拟订了试验计划,鼓励寿汉伟继续大胆地进行试验。为此,浙江省工业厅领导专门组织成立了试验小组,以减轻和解除寿汉伟的日常行政工作负担,并拨款上万元,从各方面提供帮助。党组织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1955年,寿汉伟成功研制了机制云母带原纸,开创了韧皮类长纤维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随后防毒过滤纸、绝缘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功。
 
  施文琴,女,1926年出生,浙江诸暨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46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火柴厂当工人,后任行政科科长。1954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在火柴手工装盒岗位上全面超额完成产量指标。她刻苦钻研技术,逐步改变了原有的操作方法,总结形成了一套“一清、二齐、三准”的“施文琴手工装盒操作法”,并在全省火柴行业中大力推广。在当时火柴装盒生产还是手工操作期间,该方法对提高火柴装盒只数和合格率、保证火柴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屠永仁,男,1929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程度。1947年参加工作,杭州绸厂挡车工。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1946年进入杭州勤兴绸厂当学徒工,1953年10月调入杭州绸厂工作。1955年,他按月完成产量计划,全年产量达到18844.82米,超额完成计划391.73米。1955年,他超额完成计划391.73米,11个月完成了全年计划。
 
  岑 芬,女,1932年出生,浙江余姚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51年参加工作,浙江麻纺织厂挡车工。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其所在的岗位为事故多发地段,由于她熟练掌握机器性能,4年中从未出过一起生产事故。她不断钻研技术,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清洁巡回工作,使坏条子比计划降低83.5%,回丝比计划降低55.3%。她不仅自己超额完成生产计划,还帮助其他同志改进操作方法,主动帮助身体较差和工作有困难的同志。
 
  王幼花,女,1921年出生,浙江嵊县人。1953年起在浙江制丝一厂当缫丝工。1955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为提高生丝质量,刻苦钻研操作技术,并热心将技术传授给大家。她生产的生丝品位全部达AA级。1953年10月,厂里来了几个人,是从省里来的,专管推行立缫工作法。王幼花做了10多年缫丝工,从来没听说过缫丝还有什么工作法。学了3天,腿痛腰酸不说,缫出来的丝质量还比以前降低了。她越学越没有信心,最后干脆恢复用老法子缫丝。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她意识到了自己认识上存在的错误,通过自己的努力,产量、质量显着提高,差不多月月全面超额完成计划。她不仅自己努力学习先进操作方法,还耐心帮助别人。
 
  祝德法,男,1914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程度。1934年参加工作,杭州印染厂机修车间车床工。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该同志工作认真负责,经常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他重视产品质量,在1951—1955年,连续5年创造车床无事故、产品无废品的好成绩。他刻苦钻研技术,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难,自己动手制作土车床成功。祝德法不计较报酬高低,在工作需要时,牺牲个人时间连续苦干,积极参加单位安排的义务劳动。除了积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外,祝德法还用心做好传、帮、带工作,培养技术能手,对学徒做到耐心、热情,因而受到好评。在被评为先进后,祝德法依旧不骄不躁,团结其他同事,虚心接受批评。
 
  王长明,男,1922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0年在杭州公私合营染场当工人,曾在杭州丝绸印染厂当技工,后任印染厂厂长、浙江省丝绸公司副经理。1954、195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曾是一个普通的印染技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在1953—1954年期间他刻苦钻研,改进染料配方和操作方法,提高了47种丝织品的染色牢度,从而使产品达到了国际贸易标准。1955年,王长明被提拔为副厂长后,又继续同老工人和技术员一起协作,利用明矾和硫酸,在过去丢弃的炼液中提取脂肪酸,制造“再生皂”。同时,他把手工圆缸固色改进为机械固色,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固色剂1万多元,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此外,他还不断扩大花色品种,改进工艺和操作处方,提高染色牢度,消灭了人造丝的皂渍病疵。1959年4月,厂里因进口的阿克拉明FT白涂料一度供应不上而停产了。他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经过多次试验,结果用硫酸钡和钛白粉等原料混合配制成功白涂料,不仅保证了正常生产,而且节约了外汇,降低了成本。王长明兢兢业业为社会主义工作,刻苦钻研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李有根,男,1909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28年参加工作,曾在浙江第一丝织厂当工人,后任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副厂长。1952、1953、1954、1955年连续4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自1950年第二季度到1955年7月上旬止,5年多的时间里,织过各种精致的绸缎,也织过多种高档布,都没有出过次货,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有人问他:不出次布有什么经验?他总是这样说:“要谈经验,的确也说不出啥,我觉得最紧要的是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第二是要虚心地学习先进操作方法,做好巡回工作;第三就是爱护机器,要像对人一样不使它染一点伤风咳嗽。”李有根在生产时,十分重视遵守操作规程,灵活地掌握机器性能。他是一个有着20多年工龄的老力织工,论技术水平是第一流的,但是他仍旧认真向别人学习操作技术。李有根对自己的机器十分爱护,每天总是三番五次地检查。他除了做好清洁工作以外,还很注意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他不但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去听,只要听到机器的运转声音,就能辨别出机身的好坏。于是,没有等到机器损坏,他就能先发现存在的毛病,并预先把它修理好。这样,不但机件不受损害,而且避免了因机器出故障而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他的机器就这样始终是正常地、有规律地运转着。难怪工人们这样称赞他说:“机器到了有根手里,老虎也变黄牛了。”
 
  高金妹,女,1934年出生,江苏宝应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48年参加工作,杭州第一棉纺织厂纺织工。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看管的是20世纪初生产的老机器,断头多、活难做,但她事业心强,一心扑在纺纱上,刻苦钻研技术,认真执行郝建秀操作法,从1953年5月至1956年1月连续33个月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尤其是1955年一年完成了一年半的生产任务,成了当时纺织行业的佼佼者。
 
  郑坤林,男,1936年出生,浙江淳安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淳安县国营林场方中分场组长。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1954年刚满18岁被推荐到淳安县国营林场工作。从此,他就以林场为家,忘我地工作。在工作中,郑坤林毫无私利,一心为公,不怕苦、不怕累、不甘人后,千方百计坚决完成党所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郑坤林积极堆积土肥,降低育苗成本,改进育苗操作技术,创造麻栎、栓皮栎平均每亩产苗55110株的丰产成绩,比一般育苗增产12%左右,且苗木质量良好,平均苗高0.7米,根粗0.03米。他刻苦钻研业务,创造了育苗成本全省最低纪录,达到优质高产。在柴灶工作中,他获得国家农业部的表扬和奖励;在森林消防工作中,他所在单位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赵渭正,男,1919年出生,浙江诸暨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31年参加工作,杭州市邮政局河坊街支局副支局长兼投递组组长。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认识到信件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非常关注的。如果投递员把它送错耽搁了时间,这就会给别人造成不安的情绪,因此影响工作和生产。特别是有些紧要的文件,连几个钟头也不能耽搁,每个投递员身负的责任就是把每一封信件都准确和迅速地送达目的地。赵渭正认真学习了北京、天津等地投递工作的先进经验,分堆细排,并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他在整理机关单位的信件时,总把有地址的与无地址的信件分开放,果然,有一次就挑出了原来已放错了的一张明信片。在投递住户信件时,他每次都要向收件户交代清楚是谁的信,把信交给一个人负责,从不随便一丢。这样就保证了投递的准确性。因为他能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肯钻研,所以在投递工作中避免了出差错。从1954年5月起,他连续22个月共投递信报265831件,没有发生过一件差错,还投递了被称为“死信”的邮件756件。赵渭正积极帮助新来的同志熟悉业务。刚从学校里出来工作的唐寿根在他的热心帮助下,3个月就掌握了业务技术,并连续5个月获得了生产奖励。
 
  陈荣材,男,1925年出生,浙江义乌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49年参加工作,曾在浙江省公路运输局杭州运输段当驾驶员,后任浙江省交通厅科研所副所长、浙江汽车驾驶技工学校教务科副科长,一级实习指导教师职称。曾当选为浙江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1955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1953—1957年安全行车305795公里,油耗每百公里降低到17.73升,超额完成生产计划113.99%;轮胎使用率超过定额的36.82%;全年节约材料价值649433元;车月产实绩为4503吨,超额13%。陈荣材参加了交通部《汽车技术标准和技术经济定额》、《安全驾驶操作规程》两本书的编写工作,撰写了《27万公里汽车无大修》一书,1960年参编定稿交通部初级驾驶员读本3册,1985年参编定稿《汽车驾驶教练方法》一书。1957年,陈荣材前去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地参观访问。在那里,他又学到了许多新技术,特别是汽车拖挂化给他印象最深。当时,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跟不上生产需要,回国后,他用硬木代钢梁、毛竹代钢板,边设计,边赶制,创造了土洋结合的拖斗,经试验后逐步在全国公路运输部门大力推广,成效显着。
 
  周友仙,女,1937年出生,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50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市公共交通公司当售票员、票务管理员。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在工作中是出了名的“吃苦、耐劳、肯干”,人称“老黄牛”。那时,杭州的公交车很少,车子也很老旧,每趟班车都是挤得不得了。人一多,对周友仙这样的售票员来说,就是一个考验。不仅乘客上车要卖票,下车时还得检票。有时一个站就上来很多人,那就更得反应灵敏、动作迅速了。本来,每辆车上都有个小小的售票员工作室,虽然狭小,但售票员总还有个坐的地方。可周友仙却经常把这个“工作室”让给乘客。有一段时间,周友仙所在的公交线路是从杭州城站火车站到拱宸桥的,一路上,经过火车站、轮船码头,还有杭一棉、浙江麻纺厂这样的国有大企业,人多车挤,堪称当时最繁忙的路线之一。在这条线路上,公交公司组织了—个“阿拉金服务队”。“阿拉金”是苏联的一名优秀列车服务员,以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而着称。她积极参加了这个团队,遇到上早班的日子,中午下班后她也不休息,她先是在起点站帮忙维持秩序,看到带小孩的女工帮助其上车,同时尽可能为排队的乘客提供“预售车票”等服务,减少乘车环节。从1955年开始,“阿拉金服务队”连续服务了3年多,周友仙凭着自己出色的表现被评为“优秀阿拉金服务员”。
 
  奚盘金,男,1898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1950年参加工作,浙江航运局钱江航运分公司正驾驶。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1950至1955年创造了安全航行97893公里的纪录。1956年,作为公司主力运输船之一的306轮正驾驶,奚盘金以身作则,团结和发动全体船员,克服困难,安全航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140.96%,该轮被一致认为是公司最安全的拖带。奚盘金总结出的“三性、三好、三快”安全航行经验,被全体船员广泛运用,对全公司安全航行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傅春桂,男,1905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51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酒家当厨师,后任杭州华侨饭店副科长,一级厨师职称。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在杭州酒家当厨师期间,努力发掘杭州市的中餐传统名菜。在他的带动下,恢复了失传几十年的名菜240多种,由他个人提出的“八宝鸭子”、“象牙步鱼”等70余种菜,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傅春桂发扬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坚持每天核算成本和统计原材料的使用量,以减少浪费;从节约一滴油、一钱味精、一两煤入手,通过提炼油脚、以水代油、烘煤掺煤屑等办法,为企业节约了不少资金。傅春桂热心培养和教导学徒,手把手传授技术。每周坚持在晚上下班后为学徒们上一堂课,教四个菜,往往上到半夜。酒家8个学徒工,在他的耐心教导下,一般要用四五年才能掌握的烹饪技术,他们只用两年时间就都掌握了。
 
  顾培怡,女,1919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上海美专肄业。1936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市师范附属小学(学军小学)任教,后任校长。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工作一丝不苟。她精通业务,熟悉小学数学1—12册教材。能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进行直观教学,研制出加减乘除法计算表4幅,点子卡片1套,二位数加减法计算器1个,钟面口算器1个。在课堂上,顾培怡能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班毕业生绝大部分都考入重点中学。顾培怡努力探索教学规律,两年里共写出教学论文16篇,其中有12篇在《小教通讯》上发表。
 
  谢关林,男,1918年出生,浙江余杭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49年参加工作,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苗圃班班长。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1954年开始研究用黄山松嫁接雪松,为国家培育名贵苗木。在广大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经过多次分析研究和实践,终于在1955年2月将雪松的嫁接成活率提高了1/3。他改进了广玉兰的嫁接方法,成活率由40%提高到80%,从而为培育繁殖名贵苗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21、陈礼生,男,1922年出生,浙江温岭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程度。1949年参加工作,杭州自来水公司安管工。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该同志自从当安管工以来,陈礼生在工作中不怕艰苦,肯动脑筋,依靠群众出色完成各项管道安装任务。1955年5月在保俶路水管施工中,陈礼生积极改进操作法,推行水泥代替青铅作接口,而且速度比其他同志快26%;下吊水管由四人安装减少到两人,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陈礼生爱护国家财产和工具,总是把缺少的工具及时找回。
 
  韩金坤,男,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杭州印刷厂技工。1955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6年和1959年两度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认真学习“宝塔皮带盘”的先进经验,运用一切办法缩短辅助工时,增加实印时间。如圆盘机一小时一般只能达到1400多印,他平均达到1600多印。1958年完成了国家计划的115.82%,1959年1—9月完成了计划的 132.84%。韩金坤在生产上创造了全厂圆盘机工种的最高纪录,是优质高产的能手,是全厂工人学习的标兵。他深感圆盘机车速太慢,于是刻苦钻研,使车速从原来每分钟40印提高到60印,并连续3次突破印刷业历史上的最高纪录,使自己经常保持单位产量2910印的高产水平。后来领导调他去学习鲁林机,他愉快地服从分配,离别熟悉的圆盘机走上了新的岗位。操作比圆盘机复杂而又精密的鲁林机,对他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岗位,工作中他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难题。但是,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废寝忘食,在生产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短短三个月时间,从生疏到熟练,计划指标从开始只能完成80%跃进为月月超额。初期的进步并没有使韩金坤满足,他敢想敢干,将鲁林机从原来的25转提高到30转,从而使鲁林机的产量从1690印、1769印提高到1812印,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纪录,达到了全厂最高水平。
 
  贾国顺,男,1918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1951年在浙江日报社印刷厂当排字工,后任组长。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的拣字纪录远近闻名。有一次,杭州印刷厂、西湖印刷厂、省供销合作社印刷厂等单位有50多位排字工人来到了浙江日报社印刷厂,他们是来参观贾国顺的拣字操作表演的。贾国顺为大家表演了两次,第一次合计每小时拣字2886个,第二次合计每小时拣字3030个。西湖印刷厂那位工人目不转睛地观察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并且当场检查了他的拣字质量,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参观者一致赞扬贾国顺劳动效率高、操作技术熟练。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说是贾国顺克服保守思想和自满情绪,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的结果。在他看来,适当安排作息时间,使工作时思想集中、精力充沛,做到“心到、目到、手到”。这样才能既有高效率,又保证质量。
 
  凌湘莲,女,1931年出生,浙江富阳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51年参加工作,曾在富阳县场口供销社当营业员、文书。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在平凡的农村供销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主动热情地为广大消费者服务,26个月营业额就达39888元之多,从未出过差错。凌湘莲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了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增加单位效益,随着季节变化,她经常调整商品,保持合理的库存结构,未发生过商品断档脱销和积压现象,成为全县供销系统的一面旗帜。
 
  沈妙法,男,浙江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52年参加工作,曾任余杭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杭县乔司区供销合作社主任。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在担任杭县乔司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期间,热爱商业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正确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当年为了不让155户小商贩亏本经营,他采取调整代销比重和扩大商品交流等办法,使55%的亏本经营户转亏为盈,同时供销社自身经营业务收入也有所增加。沈妙法在工作中能脚踏实地,注重市场调查,掌握群众购买规律,教育职工克服保守、畏难情绪,组织开展增产节约竞赛活动,当年乔司区市场公私总额完成105%,国营、合作社、私营均超额完成计划指标。他始终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满足农民的要求。在其组织的小农具供应中,既降价推销积压的小农具,又义务为农民修理小农具,深受农民欢迎。为了加强对私营业的改造,他调整商业网点,对私营商业代销手续费偏低问题作反复测算,并在向县委有关部门反映后进行了适当调整。沈妙法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在领导工作中,有整体观念;他依靠民主管理,办好供销合作社,1955年全社超额完成计划;他积极为党组织培养干部,为有关部门输送了99名干部;他以身作则,带头从仓库中抢救出因台风受损的5000多公斤豆饼。
 
  许连根,男,1932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47年参加工作,曾任杭州市搬运公司江干木料业务站队长、杭州木材总厂生产班班长。1955年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1953年以来,曾17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木材。1953年11月,钱塘江上游山洪暴发,许连根负责看管的13号弄口的木材被洪水冲断了篾练,一大堆松段离开了堤岸。这时他不顾严寒带领其他工人在水中坚持了两个多小时,抢回了大批木材。1955年6月24日晚,钱塘江突然发生了近30年来未有的洪水,当时许多工人已经回家了,他和留下的工人一起投入到抢救木材的工作中,半夜两点钟的时候,江水超过警戒水位,淹没了部分居民的房屋,他和其他几个同事挨家挨户叫醒居民,帮助他们抢救财物。第二天晚上,洪水继续上涨,大批木材被洪水冲散,这时许连根已经进行了两天两夜的抢救工作,身体实在疲乏不堪,但他毅然带头跳入洪水中,抓住篾练,把大批松段捆住,把价值4200元的松段全部捞了起来。许连根担任青年生产队队长,曾接受紧急任务25次,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务,还帮助兄弟组抢装木材,为国家多装木材96吨,节约资金1890元。
 
  周介度,男,1904年出生,浙江诸暨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49年参加工作,杭州高级中学物理教师。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60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热爱教育事业,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30余年。他关心学生,教书育人,教学经验相当丰富,教学效果好。特别是在自制教具,重视实验教学方面成绩显着。他自己设计、亲自动手制作了60余件有明显教学效果的教具,如直立式幻灯、磁力线铁屑磁漆印刷固定法、凹凸镜和凸凸镜成像图板、作圆周运动物体速度方向说明器、测定电热当量的实验装置,等等。这些教具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陈方明,男,1926年出生,浙江临安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1951年参加工作,临安交口职业中学副教导主任,一级教师职称。1956年和1960年两度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该同志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于1952年调入朱湾小学。他艰苦创业,利用寒暑假时间,自己动手修缮学校,自制课桌椅、活动器具、教具60多件,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把破破烂烂的朱湾小学办成了农村重点小学。陈方明以校为家。为办好学校,他6个春节都在学校里度过。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把学校建成绿化卫生先进单位。陈方明热爱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帮助困难学生种庄稼,给学生理发、缝补衣服,把自己的被褥、衣服、粮食送给受灾学生和困难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困难学生的书籍费。在他的努力下,入学学生从32人猛增到93人,普及率、及格率占全区之首。陈方明的教学精神、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业绩曾在20世纪50年代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的轰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师报》、《文汇报》、《浙江日报》、《浙江工人日报》、《杭州日报》、《昌化报》、《小教通讯》等几十家报刊多次作了专题报道。
 
编辑:经济部   浏览次数:7592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   版权所有 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 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