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1950年全国劳模主要事迹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0日
  姚方伯,男,1929年出生,上海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1954年参加工作,曾任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副厂长,工程师职称。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该同志在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工作期间积极钻研科学技术,为生产攻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如设计自动停车装置,使清花头道机能自动停车;改装清花喂棉调整装置,使后纺棉纱品质提高;设计清花板吸尘装置,使车间尘埃与短纤维减少,保护了工友们的身体健康;检查出清花机卷压的阔度不合标准,改修机器;在清花机上加装压卷机,纺美棉时克服了重叠、损坏针布等缺点;改良了小汀蒸饭锅。这些技术上的改进,带动了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活动。他在“反浪费运动”中不但精打细算,还抓住浪费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他根据天津北洋纱厂的经验,提出改装钢丝车上的底盘,和龚永森、徐金泉等工友经过几次试装,终于成功了。此外,他又改装了钢丝车上的油箱,从一天加两次油,减为8天加一次。这些技术改进推动了该厂的“反浪费运动”。
 
  温传发,男,1917年出生,江苏江都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1949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市公路管理处当驾驶员,后任党支部书记。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该同志1932年开始在上海当学徒,4年后改学汽车驾驶。抗日战争期间,他不顾危险,驾车暗中把军用品运给太湖游击队。新中国成立之初,杭州至宜兴公路线上土匪劫车、杀害司机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司机都害怕在这条线路行驶。因此,车辆调派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温传发认为:“要维持好人民的交通,一定要继续行驶。”他把个人安危抛在一边,主动提出开杭宜线路。他运用精湛的驾驶技术,巧妙地躲开了土匪。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司机深受感动,也消除了顾虑,纷纷主动报名开杭宜线,保证了该线路的畅通运行。当温传发看到杭甬线班车秩序混乱时,主动组织了一支杭甬司机大队,并发起“不抛锚、不舞弊”运动,组织行车小组,实行结队行驶,互助互济,从而改善了杭甬线的行车秩序,得到了旅客的好评。1950年2月,在杭州市首届工人代表大会上,温传发被记一等功,成为了交通公司的一面旗帜。当选先进人物后,他依旧保持本色,组织学习班,带领工友们把安全行驶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提高驾驶技术水平。针对汽车抛锚率高的情况,他又提出“互相帮助、抛锚自修”的口号,使汽车抛锚现象大为减少。
 
  潘文化,男,1916年出生,浙江绍兴人。1949年在中国蚕丝公司第二实验绢纺厂当保全工,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该同志在第二实验绢纺厂当保全工时,一直致力于机械自动化工作,试制延绞机的自动装置。在试制过程中,他遭遇了不少阻碍、挫折和失败,但当他想到“事情的成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国家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定要把它试制成功”,便又有了积极钻研的力量。一有空,他就蹲在延绞机旁进行研究。他依靠集体力量,虚心请教技术人员,最终,该项自动装置研制获得成功。安装这一自动装置后,假如发现有棉条不正常生产的现象,延绞机就会因电磁感应作用,立即自动停止运转,车头上的一盏小红电灯也就会亮起来,告诉挡车工生产中出现故障了。这一自动装置的使用,避免了单根头棉条的产生,不仅大大提高了半成品的质量,而且使挡车工有充足时间做巡回、清洁工作。潘文化自动装置的研制成功,大大激发了工友们研究技术的革命热潮,纷纷开始改装机器,推动了工厂生产技术的进步。
 
  邱关兴,男,1908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13岁到所前镇赵泉源米店当学徒工,后回家务农,曾在临浦区苎东乡邱家桥村当农民,后任邱家桥村村长、萧山县副县长。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精心钻研水稻螟虫防治技术,由于治螟成绩显着,曾先后获得中央人民政府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嘉奖各一次。为了治螟,邱关兴在自家的田里搭起一个草棚,每晚睡在里面,白天有空就到草棚四周的稻田观察虫害情形。经过两个多月细心研究,他注意到一种飞蛾(螟蛾)飞到稻叶上,屁股一高一低地生下子(螟卵),五六天后这些子便孵成幼虫,这就是当地所谓的蛀心虫(螟虫)了。同时,他摸清了螟虫发生的规律。虽然他不懂理论,也没有任何仪器,但是他的这些经验都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获得的,绝大部分符合或接近于科学道理。邱关兴明白治虫是一个群众性的运动,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济于事的。过去他也曾点过诱蛾灯,但是螟蛾都向孤灯扑,反而使水稻病虫害加重。后来他认识到人民政府真正为人民做事,群众都发动起来,齐心除虫的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就主动在乡农会上提出治虫请求。此后,全村普遍点起了诱蛾灯。于是,秋季治虫时,邱关兴动员了全村群众全力突击,三天工夫就完成了治虫任务,给附近各乡村以极大的鼓舞。在他的带领下,全乡乃至全县掀起了“掘稻根、捕螟蛾”活动高潮。后来,邱关兴当了邱家桥村村长以后,工作更加积极了。他廉洁奉公、一心为民,除了领导治虫之外,还做了许多工作,如他带领群众开出约半里长的大水沟,使600亩田不致受淹、受旱,村子里低田的每亩平均收成比往年好,深受群众的好评。
 
  孟增山,男,1908年出生,浙江余杭人。杭县三墩区肇和乡(今杭州余杭区)第四村农民。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秋征、反黑田斗争中,带领群众查黑田,坚决与地主瞒报土地行为展开斗争,全村共查出黑田0.4平方公里。秋征缴粮时,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共完成4.9万公斤公粮征收任务,除部分地主拖欠外,其余的公粮一次缴清。1950年夏天,农田螟虫害比较严重,孟增山积极宣传治虫增产的重要意义,并用上年虫害减产2/5的事实和养蚕与治桑蝗的经验来说服和教育群众。他还带头自制丝绵兜教群众在稻田里捕杀螟蛾,推动了全村以至全乡的治虫运动。孟增山全家在春、夏、秋三次治虫中除掉螟卵8000多块、捕杀螟蛾万余只。在他的带动下,所在的肇和乡成为全省治虫工作榜样,获得浙江省政府的通令嘉奖,他本人还荣获了“治虫先锋”的称号。
 
编辑:经济部   浏览次数:4353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   版权所有 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 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